所在位置: 首页 文艺天地 李白的床到底是什么床—于广学(散文)
李白的床到底是什么床—于广学(散文)

李白的床到底是什么床

《唐诗三百首》解读

于广学

一、有病在身,又处临霜时节,李白夜晚在井旁不太合情理

我左手握着一枝无叶分杈的树枝,一手握着一根短木棒,模模糊糊地走在老家的村路上,忽然碰到几个不是很大的男孩子,他们当中的一个问我:“你为什么不登到山顶?”我反问:“这和你有关系吗?”男孩似乎了说了一大堆话,好像还很在理,把我说服了,他好像又逼问我:“登不到山顶为什么还要去登?”我又反问他:“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吗?”男孩好像又说了一大堆的话,好像还是很有道理,但这两次男孩的话我都不记得了。之后,好像我又回到了多年前自己和妻子双手亲自垫地基请建筑队盖的那老房子的地方了,只是房子已经被拆了,正在建新房,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新主人正在建四层高的新楼房,我还向新主人指点着大门上方的钢梁说:“这可是我费了好大的劲从钢厂弄来的呢……”就这样,忽然醒来。

原来这只是一场并不吓人的梦,醒来翻身,床发出了轻微的吱吱响声。睁开眼,见屋里的墙上只有往日醒来时一样的光亮,是马路上的路灯光照在前楼的外墙上,又折射到我们屋里的淡淡的光亮,回想着刚刚的梦,看着墙上的光,忽然,大脑中想起了李白的诗,我侧身仰头向窗外看了看,隔窗的天空一片黑暗,并没有月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难道李白也是夜里从梦中醒来看到了明月高悬,银辉满目,忽然感慨而作诗?并且成了一首千古传颂的诗的?可是,想来想去,不会呀,我家的窗上镶的是玻璃,李白生活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那个时候,玻璃在中国还远远没有用在建筑上。资料介绍,中国人在玻璃的应用(而不是制造)上也就是清代以来几百年的时间,特别是平板玻璃的普遍使用更晚一些。由此,李白那个时代是不可能在窗子上安玻璃的,只能是糊上的纸了,而有窗纸的阻挡,月光也就不太可能直接打在地上了,而只能是照在窗纸上面的了。

窗子用纸糊上,月光能不能照到屋里的床前呢?还有,那个时代的人们,就睡上了像现在的人们住楼相类似的床了?如果不是的话,那李白这首《静夜思》中的床究竟是什么床?李白是夜里醒来在床上看到的月光,还是晚上根本没睡而是坐在床上看到的月光呢……

可以肯定的情况是,一是李白写诗的这个晚上一定是有明月高悬于天空的,不然不会床前有月光,二是这个晚上一定是秋天或者是深秋了,不然不会疑是地上霜的,三是李白作诗时一定不在家乡,不然就不会低头思故乡了。

再细想一想,床前的明月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李白住的那房子的窗子是打开状态的,可是,可能性应当不大。有资料介绍:李白作这首诗是在公元726年的旧历915日左右,那时他正远游于现在的江苏扬州,并且在病中,李白诗中说“疑是地上霜”,都到了可能下霜的时节了,李白怎么可能在大晚上或夜里开着窗子呢?不太合情理。

如此看来,这问题一定是出在“床”上了。难道这诗里的床,是一些人理解到的“井上围栏”的意思?嗯,如果把李白诗中的床理解为“井上围栏”,似乎比较通顺了。

如此,这首诗就可这样解读:

在一个秋天已经或可能要下霜的夜晚,李白带着病,独自一人置身于他乡的一口带着围栏的井旁,井的前方洒着一地的月光,那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让人感觉像是一地的霜一样,抬头仰望天上的明月,低下头来忽然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这样的解释似乎就比较通顺了。但这样诗中的“疑”字其味道以及供人们想象的空间就显得不那么丰富与精彩了。“水井围栏”虽与古人的床有围帐或围幕相似,可是,这样理解,总觉得不合情理。

前已有述,为的是强调,此时李白客居他乡,有病在身,怎么会在秋天可能下霜或已经下霜了的夜晚,独自一人跑到客房外的水井旁呢?寒凉的夜晚,这不是给自己添病吗?

从气象资料看,扬州常年平均初霜期为11月上旬,而李白作此诗时是农历915前后,大家都知道,就目前我们常见的日历上所标,一种是公历,也叫阳历,一种是农历,这是一种阴阳合历,我查了一下气象出版社出版的1901――2050《新编阴阳历书》,两者相差大多在二十几天到四十几天之间,不同年份不同。如果按照李白是公元726年写下的《静夜思》这首诗,那农历915左右,就是阳历的1015日左右甚至到11月了,而据查,近年来扬州初霜期是在117日(此数据来源于网络),如果初霜日期比平均日还早,可能真的到初霜期了,晚上一定比较凉了,又生着病,所以,尽管阴历15的月亮夜半时分高悬天际,李白一个人跑到室外的井边去溜达,不大合乎情理。所以,我觉得,李白看到的床前明月光,不应该在水井旁,应当还是在旅居的客舍内看到了床前的明月光。

当然,一定非要叫真,也可以说,病的不重,冷也不是太冷,出来走走就不行了?我也无话可说,这样的事不能抬扛。

二、在古代,屋内也能见到床前明月光

最便于了解历史情况的方法,还是看看众多的古人对床与月亮的关联是如何记述的吧。下面是唐代那个时期及其前后的诗人关于有床字的诗,对当今的人们了解古代那个时候的床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能会很大帮助。

南北朝的《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外,雨脚如麻未断绝。

唐杜甫《并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魏晋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汉佚名《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后来又有“媒人下床去”再后来还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都用到了床字。

魏晋陶渊明《移居二首》:“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唐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汉佚名《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唐杜甫《新婚别》:“结发为妻子, 席不暖君床

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宋秦观《纳凉》:“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宋贺祷《半死桐.重过阊桐半事非》:“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金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

唐王勃《春日还郊》: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唐孟郊《秋怀十五首》: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

宋刘光祖《洞仙歌.荷花》:“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独倚胡床酒初醒

宋周密《玉京秋.烟水阔》:“碧度韵,银床飘叶

宋朱敦儒《燕归梁.帐掩秋风一半开》:“帐掩秋风一半开。闲将玉笛吹。过云微雨散轻雷。夜参差、认楼台。暗香移枕新凉住,竹外漏声催。放教明月上床来。共清梦、两徘徊

唐李白《寄上吴王其二》:“坐啸庐江静,闲闻井玉觞。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唐温庭筠《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挑了一些唐宋及前后时代的诗词,把床字的部分或与月相关联的部分用红字特别标注一下,仔细品读诗词中关于床字的意思,发现古代的床字的含义还是非常丰富的,并且,月光照床的并不少见,比如上面的魏晋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汉佚名《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金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唐代孟郊《秋怀十五首》:“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这些以及还有更多诗词中都有月光照床的描述,这样,李白这首诗中的“床前明月光”也就不是不可能了,依我们了解到的李白当时的境况,合情合理的情况,这床应当就是睡床,而非“井上围栏”。其实,对于井字,虽有“井台”之意,也是“窗”字的通假字,有人也认为有胡床之义,但其本义却是“供睡卧的常用家具”。

从上面这些诗词和更多的诗词中可以推想,那个时代人们的居住条件是艰苦的,甚至不是现代人以现代的想像力能想像得到的。所以,依据唐代及其它朝代的诗词来对比,很可能李白当时住的房屋是可以月光照入房中的。上面唐代孟郊的《秋怀十五首》中描述的那样:“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门没有门扇,当然月光可落入床上了,而缝隙很大或已残破的房墙挡不住寒风也就吹到衣服上了。李白当时无官出游日久,又生着病,正是因为这种生活状况,才会“低头思故乡”了。

三、从床字、井字的稳定性以及李白自己诗中“床”字的使用看

(一)、床字使用的稳性性看

中国的文字,一个文字,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世界。你要真了解起来,都包含着很多历史文化。这里,咱简单了解一下这个“床”字的演变过程吧。

 

 

在商代,字是如图1、图2转向90度的,其形即把此字横看,非常象一张床的样子,下面有两个支柱,上面有一块类似板子。当然,放在屋里,上面就可以供人睡觉了。但商代后期,为了适应文字竖排要求,一些字形发生了转变,就成了现在看到的图12形状,这样,已经看不出最初的床的形态了 ,于是在右边加了木字,成了“牀”字。再以后,俗书又改字为广字,于是,“牀”字变成了床字,如今,“牀”已成“床”的异体字了。

 

 

 

(注:图片截自网络)

因为五笔中打不不出这些字,所以,只好从网上截几张图直观地看看了。

相信,看了上面三张截图中床字的演变的过程,应当对床有个清晰的了解了。

(二)、从李白的诗看床字的使用

李白这首《静夜思》诗中的床,其实,还有一个角度,可以了解度这个床是什么床。那就是把李白写过的带“床”字的诗,搜集一些拿来,看看,有什么发现: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2、西施醉舞娇无力,笑语东窗白玉床。――李白《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3、坦腹东床下,由来志气疏。――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4、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5、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知张。――李白《草书歌行》

6、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7、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李白《春怨》

8、拂床苍鼠走,倒箧素惊鱼。――李白《冬日归旧山》

9、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倚食黄金盘。――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

10、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李白《猛虎行》

11、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王景)》

12、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时空馀床。――李白《寄远十一首》

13、忆昔初嫁君,小姑才倚床。――李白《去女词》

14、胡床紫玉笛,却做青云叫――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15、吾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16、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李白《洗脚亭》

17、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李白《寄上吴王其二》

18、出解床关帐,行吟道上篇――李白《平虏将军妻》

19、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李白《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20、织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娱。――李白《鲁东门观刈蒲》

行了,找了20首李白带床字的诗,我们看看李白用“床”的习惯。

其中:2为白玉床,当指卧具之床;3坦腹东床,这应当是卧具之床;5、醉后倚绳床,这也不是“井上栏杆”;6玉床金井,玉床也不是“井上栏杆”;7飞花入户笑床空,是典型的室内之床;8拂床苍鼠走,这也不是“井上栏杆”;9象床倚食,这也不是“井上栏杆”;11、我非东床人,这是指室内之床;12、美人去时空馀床,这也是卧床;13小姑才倚床,这也是卧具床;14、胡床紫玉笛,这是确指胡床;15、吾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这可能是“井上围栏”;16、前有昔时井,下有五丈床。这也不是“井上围栏”。17、东壁挂胡床,这是胡床;18、出解床关帐,卧具之床;19、胡床;20玉席床。

20首诗中,指井栏的用的是“银床”,其它对床字的使用大多数也都非常具体,只有1410三诗所用床字,没具指什么床,而只用了一个床字。

按照中国文字发展演变的来看,床和井这两个字,从创造之初,到如今,并没有丢失本意,且使用上,非常稳定。如果延伸,都会前边加个什么修饰,便是到了现在,也是如此,比如:机床,车床,温床、矿床、道床、坐床、卧床、陪床、冰床、灵床、槽床、插床……

那个井字,更是从最初创造出来,一直到现在,基本形状都没有改变,可见其使用的稳定性。其实古人对井的认识与理解还是挺全面的,比如它还有危险的一面。这在《易经》64卦中有体现,在64卦中,井卦属第48卦,是巽下坎上,是水风井卦。这一卦,总体上看,它即不是大凶之卦,也不算大吉之卦,应当是属于有凶有吉的常态卦,我们可以理解为,井中有水,可养人,是其德,但井中也可困人,甚至淹人。换句话说,有人因井而活,有人因井而死。因此,也是危险之所,所以,要恰当使用才好。

从上面第4、第10首来看,不管是大人,也不管是孩子,依情理,在玩的时候,是不是要多加注意呢,特别是孩子,安全意识比较差,大人们往往都会告诫孩子们,远离危险之地;还有,我小时候,村子里有口水井,也无围栏,全村人使用,但那周边有排水沟,也生有乱草,我们是从不在那井周边玩的。

我们无法相象古代水井及其周边的情况,但大约也应有排水沟之类的设置,不然,夏天下雨水冲入井中,人们怎么使用呢?总之,依照情理,井边是不适合孩子甚至大人作追逐玩乐的场所,所以,如果这样想象,那410两种情况似乎也不应当是在井边了,但这只是依照情理所作出的推理,但它合情理。而且从诗歌韵律角度,如果真是在井边玩或博,用井字也无大影响,为什么要绕开井字而用床呢?有人说“绕床弄青梅”中的床是“井上围栏”,也有可能。

上面这个关于安全性的思考,也许不能做为诗中使用床字或井字的依据,但可以算是一个辅助参考,。

相反, 如果我们把前面的判断依据,即李白的身体情况,秋天夜晚的情况,古人诗中所涉的床与月关系的情况,井的危险性情况等全面抛开,而只根据诗中可以抬头就可以看见明月,这一点来判断就是在室外井栏边上,或许多少有涉“断章取义”之嫌,何况从前面引用的那些诗中可知,在室内也是可以抬头看见月亮的呢?而非必在室外。

分析到此,可能就能说,屋内的床就是晚上睡觉的床,而不是“水井围栏”了。而且,我认为,李白住的那花了店钱的客舍应当也不会是窗破门无之舍。

四、被修改的《静月思》,给判断是什么床也增加复杂性

在确认了李白之床为睡床后,这里不能不提的是,解读李白的这首诗还有一点复杂性,就是因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有不同版本的。网上有位“学文说人文历史”的学者提到了5种版本,分别是:

版本一(日本藏宋蜀刻板):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版本二(明万历版):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版本三(清康熙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版本四(清乾隆版、中国小学语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版本五(日本中学教科书):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上面五个版本中,有三个版本床前直接就是看月光。

对于这样只有20个字的一首诗来说,差一个字,带来的信息与变化往往是很大的。比如,第一句的中的“明”字与“看”字,第三句的“山”与“明”字。特别是版本五,值得注意,那个床字用的是“牀”,第三句用的举头望“山”月。

如今,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是明清时期以后流传更广的改编版本。

还有学者研究提出,李白这首《静夜思》可能有50种版本。因此,可以判断的是,今人已经不能完全确定哪个版本是李白本人当时所作的版本了。换句话说,李白这首《静夜思》经过1300多年的传颂,有可能早已被后人修改了用字,使当今的人们想了解李白作诗的具体环境有些困难了。学者们质疑睡床也好,或认为是马扎、井栏也好,也许就在所难免了。

前些年,某电视台就“床前明月光”的床给出了正确答案,是井上围栏,总觉得没有留下再探讨的余地。没有考古实证,没有确凿的史料记载,较妥当的结论应当是留有余地,也许才是学习古代文化的精神和态度。

五、探讨李白之床的启示

对于历史,我们应当本着既要严谨,又不武断的精神来认识也许才更合乎情理,我有自己的判断,但尊重他人的探究结论。

文化的传承总是在不断补充完善之中的,每个时代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仅仅是李白的这首诗,其它很多诗歌、戏曲、小说乃至历史等等可能都有这种情况,这是考古学以及审美观不断发展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与常识,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认可不认可,这应当是历史的存在了。很多历史事件因为记载版本或学说众多,难有定论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可能已经无法用对错来评判,只能一边探究,一边包容与尊重了。

文书至此,其实究竟李白诗中所说的床究竟是什么床,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重要的是,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一些李白生活那个时代的历史,了解了这位大诗人的不屈的性格,不愿阿臾奉迎,不与世俗同流同沉浮的生活态度,学到了一些过去没有学到的历史知识与别的什么东西,体会一些人生的曲曲折折,生活中的某种易与不易,如何做人的道理等等,这也是探究此事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