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溪桥之殇
李建人
据明代嘉靖《新化县志》载:连溪市在县东三十里。连溪桥在县东三十里,创于明成化甲辰,修于嘉靖甲午,训导朱莹记之。可见连溪市当是早于现在冷水江市这个地名的。
古连溪桥建于明代成化甲辰(1484)年,竣工于明嘉靖甲午即公元1534年,前后花了五十年才正式完工,距今已有489年了。
最近,听说连溪桥翻修了,心想这可真是个好事。为一探究竟,特地去了一趟连溪桥,想领略一下新桥风采。
来到桥头,一座崭新的石桥出现在眼前,哦!新桥宽敞许多,很不错的,但是,老桥寻不见了,可是我分明所见的就是这座颇有历史的石拱桥原先的位置啊!左右寻找,还是不见有老桥的影子,只有桥头的那桑树还在,虽然此时的桑树一身枯槁,看不出还有多少生命迹象,但这个位置是确切的。
过桥向右转,往下走几步,用手机拍照,发现原来石拱桥优美的曲线僵硬了许多,正如当今大多数公路桥梁一样,朴实而实用。然心头却掠过了丝丝许许的惆怅。
想起了记忆中的石拱桥。小时候,我的大娘就住在桥头,高高的铺门板内有货架,这些铺门板是一块一块拼起来的,可以一扇扇拆下来,只是门槛有点高,年幼的我需要翻爬才能过去。沿着连溪河的老街一路过去都是这样的铺面房子,门前的青石板被时光磨得锃亮。一条曲水,一座石拱桥,再加上两岸青石老街和铺面,小桥流水人家,好一幅现在的人向往的江南水乡画卷!
去大娘家玩时,我顺道会去桥边的桑树采些叶子回去喂蚕宝宝。还记得当年的风是凉凉的,坐在石拱桥边的石础上,摸摸青色的石头,数数桥上石板一道道深深的裂痕,或者走下桥在清澈的溪水里抓抓蟹虾,仰头欣赏拱形的半圆与水里的倒影组成一个大大的圆,这时有风从耳畔拂过,眼前的石拱桥是那么高大,大呵一声居然还有回音,这真的是一幅美妙图画啊!
长大后连溪桥渐渐去得少了。一方面老人均已逝去,另一方面记忆中的那条小河已不再清澈,鱼虾更是不见踪影,估计桥下再难有清风徐来的感觉。只见污泥脏水不堪入目,沿河的老商铺在时光里变得老旧破败,终于消失殆尽。连溪河两岸新建的民居无序而零乱,过去山水画卷的光景不再,只有这座孤独的石拱桥还依旧挺立在时光中,成为我心系此地的唯一念想。
岁月的沧桑和时光的雕琢使老桥满身伤痕,它变得老迈蹒跚。按理,这种青条石一块块垒砌起来的拱桥结构是稳固的,如果要翻新,大约是使其结构更加牢固,使其面貌与四面林立的新房更加匹配。但这样的维修,是应该尊重古桥历史的,修旧如旧为上选。这样,既方便了行人出行,更让这片土地保存了一点点旧日的风貌,让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感受到地方文化的厚重。
现在习总书记特别重视文化自信,各地也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古旧建筑其实就是我们了解传统,知晓地域风情的“活教材”,它所展现的不止是时光的印痕,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连溪河的风情。如今,古桥身上贴上崭新的石材,有点给长城贴瓷砖的感觉。我很好奇老桥去哪里了?如果拆了应该可以找到这种条形石料的。有人说老桥还在,大约包裹在新桥里面了,如果是这样,那就真成桥中有桥了。我无意评论主事者们的决策是非,只是为我们、我们的后代难以再睹这一古桥风貌而深深惋惜!
现在,各个地方古建筑已经越来越少,时代向前发展大潮势不可挡,真的希望在拆与建中,处理好保护与修缮的关系,留下一些真正有历史、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一座桥就是一道风景,就是一份乡愁记忆,就是一个文化地标,它是历史的真实物象,一旦失去将不复存在。
古桥之殇,其殇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