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文艺展览展讯 匍匐着生活 仰望着歌唱——在《诗刊》社首届新大众诗会上的发言
匍匐着生活 仰望着歌唱——在《诗刊》社首届新大众诗会上的发言
2025-06-20 09:58:52 来源:中国诗歌网

匍匐着生活 仰望着歌唱

——在《诗刊》社首届新大众诗会上的发言

易 敏

4843446e3985631a704f34b5a49c34d

我是来自娄底的青年诗人易敏,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今天的活动。特别感谢《诗刊》社、湖南省作家协会为我们搭建这个泥土芬芳与诗意星空对话的平台,让我有机会当面聆听各位老师的真知灼见。我一直自喻为是一位“贴地低飞”的诗人,今天,带着沾露珠、冒热气,但不一定成熟的创作体会,诚恳地向各位请教。

一提起“新大众文艺”,让我想到两个词语,一个是“文化普及”,一个是“人人都是麦克风”。我想正是因为“大众”有了文学艺术的创作能力、内生意愿和客观条件,“新大众文艺”得以顺时而生,这是一场由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变革之旅,也是文艺的根脉向大地深处延伸的探索之旅。“新大众文艺”,我的理解就是“大众写、写大众、为大众”。“大众写”,即打破身份的制约、冲破阶层的篱笆,创作不再是专业的代名词,让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角色的“大众”有了言说自身的机会;“写大众”即写作对象聚焦黎民百姓、聚焦生活第一现场,聚焦内心最直接的“怦怦”心跳,以真情抒写真实,让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被压抑的声音,也能通过文字得以“被看见”;而“为大众”就是借助科技力量宣传推广大众作品,并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艺的主人,成为文艺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及批评者的身份合一,通过科技赋能,让文艺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纽带。

就我自身而言,“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毫无疑问为我的内心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像是一股奔涌底层许久的暗流终于看见了流向外界的出口,而出口处有一束引领我们坚持写作的光。我是一名出生农村的基层公务员,至今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中,当过“村官”,参与过征拆,做过人口普查、计划生育、信访维稳、驻村帮扶等群众工作,又在经济岗位一线工作多年,感受过百姓之难,经历过仕途之艰辛,体会过经济大局的跌宕起伏,看过人生百态、体会人生百味,对民生、经济、政治、文化皆有一定的了解,较为深刻地领会到各方的不易。经历过这些,我似乎领悟到一些生命内部更深层次的东西,我时常叩问自己:我是谁?你是谁?世间的万物是谁?这是活着的根本问题,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也许就从这个根本问题上寻找答案。而我也不只是我,你也不只是你,而是我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这层关系,才能活得通透,不被表象所迷惑。以前追求的东西,比如仕途、金钱、声誉、口碑等,现在也觉得不那么重要,对人对事,也能更加包容和理解。比如我在《散场遇雨》中写道:“酒桌上的每个人都盼望着向上攀升/谈论自己如何提拔,或如何发财/仿佛这才是人生的意义/雨水却逆向行驶/选择向下坠落/头也不回地远离高高在上的天空/这就是我越来越喜欢雨水的原因/毕竟,在与众人逆向而行的途中/偶遇同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所以人生苦短,我更愿意留下更多的时间,面对自己的内心,凝视我生命中或感动或疼痛的闪现瞬间,从迷雾中探寻生命的真谛,用诗行以记之。比如我在《独坐》中写道:“此时我是座空山/盘坐的双腿在地面奔腾/无数赤裸的自我如山崩后的碎石……我一层层剥落自己/没有答案/困顿时/寂静依然是良药。”

同时,诗歌也是我对抗现实困扰的良药。也许大家一听到公务员,就会想到铁饭碗、高福利、高幸福指数。但其实现在的公务员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样子,工资低、加班多、任务重、要求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常常有太多的“被误解”,又默默承担着看不见的艰辛和压力,有太多无法言说的痛。我在诗作《桥上的路灯》中诗句有证:“比如风由柔转狂,有时只是几秒钟的事/就让它在水中,经历惊涛骇浪/它毫无防备,像是突然/被他人拿着自己的手抽打无数个耳光”。其实,我们也需要“被看见”、渴望“被看见”。在现实生活中,诗歌就是我负重前行时,为自己点亮的“一盏灯”,是我消化压力、沉淀思考的“精神自留地”。习诗这几年,我学会了用诗歌与现实抗衡、以诗歌记录生命、与诗歌同修同行。正如我的诗作《阴影》中所写:“没有什么事情是永恒的/风一吹,一块新的地面会诞生/一片旧的阴影,会消亡。”

探寻生命真谛和对抗现实种种,像两条彩带相互缠绕,在我的诗行中以螺旋状勾勒着我的生命图谱,我的生命在“诗心”里得以逐渐绽放。此刻我是激动的!感谢被看见!感谢被理解!

在未来的创作中,我愿意继续做“移动的诗行”,保持“青苗”状态,向下扎根汲取养分,向上生长触摸阳光,努力把诗歌写得更深、更真、更新,不负这盛世,不负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期待。

(发言稿来源:中国诗歌网)

 

 

————————————

一审 | 颜彧

二审 | 刘暾

三审 | 杨九有

推荐阅读 更多